农苗网

|

贵州苗木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贵州资讯 > 正文

让绿色拥抱贵州山川大地

发布日期:2020-03-17 00:11:4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3018
[导读]   疫情终将散去,希望正在萌芽。   3月12日,是我国第42个植树节,这一天,贵州省五级干部上山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今年的义务植树活动,只有7153人次参与,种下了54

贵州苗木





  疫情终将散去,希望正在萌芽。


  3月12日,是我国第42个植树节,这一天,贵州省五级干部上山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今年的义务植树活动,只有7153人次参与,种下了54968株树。绿色,不仅播撒在了贵州大地,更植进了每个贵州人的心间。


 



遵义市娄山关森林公园  吴东俊摄


 


  37年义务植树25.07亿株,绿色植进人们心间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


  1981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拉开了全国人民义务植树的大幕。


  1982年,贵州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细则》,明确建立各级绿化委员会,推动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同时还明确了开展义务植树的任务和要求、措施和办法、权益和管护、奖励和惩罚等措施。


  1982年至2000年,贵州的城乡绿起来了——


  人民在城市街道巷院,有计划地植树栽花;在工厂企业内外规划绿地,对工作环境进行美化;在公路、铁路、水库大造护路林、护库林;在校园按照绿荫护夏、红叶迎秋的要求植树种花;在广大农村“村自为战”,开展林业基地建设,并大造风景林;部队除做好营区环境绿化外,还在营区外十公里范围内开展植树造林;全省城镇、农村、机关、团体、工厂、学校、部队等各类单位划定了绿化责任区,车间、处室、连队等划了责任地,地、县级领导干部领班造林绿化示范点……


  2000年至2010年,贵州的绿色范围进一步扩大了——


  农村地区将义务植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加大“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力度,改善村容村貌,保护好古树名木;城区鼓励和倡导以认建认养绿地、植纪念树造纪念林、门前绿化“三包”、以资代劳等多种形式履行义务植树;全省以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为目标,以通道绿化、城郊及村寨绿化为重点的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全面展开……


  2011年到现在,贵州义务植树有了许多的新改变——


  2014年3月1日起,《贵州省义务植树条例》施行,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年满18周岁至60周岁的男性公民和年满18周岁至55周岁的女性公民,除丧失劳动能力外,应当参加义务植树,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不少于3株。


  义务植树的方法变多了:可以亲手种下3株小树;也可以参加整地、育苗、抚育、管护等绿化劳动;可以认种、认养林木、林地、绿地;也可以从事绿化、生态保护义务宣传和科普活动;可以从事城市街道、庭院以及村庄的植树绿化活动;还可以通过省绿化委员会确定的其他方式履行义务。


  义务植树的形式丰富了,2018年贵州启动了以“e绿黔行”为主题的“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网上种树,线下植绿,只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全民义务植树网完成义务植树尽责,在线上每捐10元人民币,就折抵完成1株植树义务。


  从1982年到2019年,37年间,贵州完成义务植树25.07亿株,参加义务植树共5.27亿人次。绿色,不仅播撒在了贵州大地,更植进了每个贵州人的心间。


  



黔西南州兴义市红星村植树造林前


  


  从9%到58.5%的森林覆盖率,绿色蔓延山川大地


  地处祖国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的斜坡地带的贵州,全省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92.5%。


  历史上的贵州,森林茂密,碧水长流,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植被及动植物类型繁多,黔北、黔东北及黔东南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有“远山闻虎啸,近山百鸟鸣”的景象。


  清末期到民国时期,贵州省历经战乱,民不聊生,森林资源遭到严重毁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省森林面积仅有166.67余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9%。


  1949年11月贵州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贵州积极推进国土绿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造林方针,全社会办林、全民搞绿化的社会造林运动开启。


  贵州的国有林场得到恢复和发展,集体林场不断兴起,个人造林积极性得到激发。1978年至1989年,全省国有林场共造林20多万公顷,各类集体林场造林约63万公顷,农民个体户共计造林5.4万公顷。


  到1989年,贵州省森林面积2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7%,全省森林植被得到基础恢复。


  199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十年基本绿化贵州的决定》,各级领导带头办造林绿化示范点,各地把植树造林列入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将年度造林计划层层分解到区、乡、村、组,落实到山头地块,动员组织群众投工投劳,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到1998年,贵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7%(加上灌木林达到30%),森林面积增加到448万公顷,提前两年完成十年基本绿化的总目标。


  长期以来,由于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这场灾害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


  贵州结合实际,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及珠江防护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这也标志着贵州省林业生态建设全面步入了工程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


  1998年至201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贵州省天保工程区累计减少木材消耗509万立方米,有效管护森林面积565万公顷,完成公益林建设91.45万公顷。2002年至2013年“上一轮退耕还林”,全省累计完成任务133.5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43.8万公顷、荒山造林74.2万公顷、封山育林15.5万公顷。


  众多的林业工程建设,使得贵州生态环境取得了突破性扭转,到2014年底,全省森林面积达到8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9%。


  2015年,贵州出台《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到2017年,贵州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928万亩,全省森林面积97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5.3%,排名上升至全国第八位。


  由此,贵州省筑起了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2016年,贵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这对贵州的国土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森林质量不够高、效益不够明显,林业产业不发达,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潜力与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等短板必须突破。


  于是,贵州于2018年出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0%,林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助推生态补偿脱贫78万人。


  截至2019年底,贵州森林面积达到100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8.5%。


  





黔西南州兴义市红星村植树造林后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拥抱金山银山


  “荒山秃岭不长草,人穷粮少吃不饱”,说的是退耕还林前的毕节市大方县穿岩村。


  当时,穿岩村人均粮食不到190公斤,有“有女不嫁穿岩村”的说法。


  可如今再走进穿岩村,昔日的荒山秃岭早已变成茫茫林海。


  种树的人,富起来了——


  上一轮退耕还林的柳杉、华山松等都已成材,平均树高25米,每亩可产木材约20立方米。按市场均价600元/立方米计算,穿岩村1.28万亩林地,仅木材价值就有1.54亿元。


  “全村1528户,户均8亩林,相当于每家都在山上的‘绿色银行’里存了10万元。”穿岩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军说。


  搞林下经济的人,富起来了——


  大方县九里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明军,退耕还林后来到遵义做中药材生意。


  2015年,再回到穿岩村的陈明军,看到当年退耕下来的大片林子,感到意外惊喜,“这些林地,是冬荪、天麻较佳的生长地”。于是,他便回来发展林下经济。


  截至目前,陈明军在穿岩村共种植冬荪40000余平方米、天麻800亩、灵芝50亩,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带动当地70户农户增收致富。


  做森林旅游的人,富起来了——


  2004年,村民肖军林在路边开起了农家乐,生意越做越红火。


  从3间加起来不到200平方米的平房,到两栋近2000平方米的小楼。如今,肖军林的农家乐平均每天的游客接待量达到300人/次,一年净收入至少80万元。


  自上一轮退耕还林启动实施以来,穿岩村共实施退耕还林面积6358亩,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16.8%提高到2018年的72.4%。人均纯收入也从1987年的206元增加到2018年的9300元,比退耕前增长了45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林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惠民的过程。贵州在不断厚植绿色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林区林农的脱贫致富。


  “十三五”以来,全省落实林业生态建设资金310.29亿元,其中251.75亿元用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占总资金的81.13%以上。


  各类林业涉农直补资金达184.16亿元。仅退耕还林工程直接兑现给农户补助资金就达99.17亿元,帮助47.59万户贫困户,172.86万贫困人口增收。公益林补偿资金达43.146亿元,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达20.25亿元,天保工程补助资金达8.23亿元,惠及全省大多数林农。


  2016年,原国家林业局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的通知》,由中央财政安排20亿元购买生态服务,聘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为生态护林员,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


  截至2019年,贵州省国家和省级生态护林员岗位17.25万个,天然林保护护林员共1.21万余个,直接带动18.46万户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此外,贵州省还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林业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2019年,林业聚焦全省16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为重点,建成规模适度、管理规范、特色突出、效益明显的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2个。通过示范带动,全省林下经济规模达到2048.84万亩,总产值超过220亿元,1.45万个林下经济实体联结274.39万农村人口,带动48.9万贫困人口增收。


  特色林业产业方面,截至2019年,全省共种植油茶323.87万亩,总产值约30亿元,带动6.892万户,户均增收1000元,其中贫困户2.9929万户10.87万余人。全省竹林面积达470万亩,总产值约86.09亿元,带动农户57万余人增收,其中带动贫困人口8.092万人,人均增收1500元。


  今年初,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等)产业被纳入全省十二大特色产业之中,下一步,省林业局将通过进一步优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在“9+3”贫困县重点推进,不断做大规模、做强质量、拓宽市场,提高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助推全省脱贫攻坚。(记者 方春英)




 
  • 下一篇:
  • 上一篇: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